网上科普有关“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如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如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良好基础,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1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以来,在稳增长、促消费等政策支持下,我国汽车产业克服疫情等因素冲击,呈现出恢复增长的良好态势,为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持快速增长,今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7万辆和386万辆,同比增长1.2倍和1.1倍;出口34万辆,同比增长97.4%;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比重达到22.9%;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000万辆。
从更长周期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关键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充电基础设施等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可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良好基础,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
一是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政策体系。我国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出台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形成了完善的科技、产业、财税等支持政策体系,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有比较完备的产业支撑体系。我国拥有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设备、基础材料等全产业配套能力,在产业规模、协作效率、配套成本等方面形成一定优势,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产品研制提供了有效支撑。
三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当前我国汽车市场呈现消费升级态势,年轻消费群体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程度高,新能源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孟玮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持续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完善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环境。
二是坚持“全国一盘棋”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按照区域集聚、主体集中的原则,构建布局合理、发展有序、运行高效的产业格局。
三是鼓励企业充分依托我国产业基础,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突破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部件和基础共性技术,持续提升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四是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深化国际合作,鼓励中外双方企业深化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和互利共赢。
新能源汽车迎来质变时刻
易车原创 最近几天,沃尔沃品牌在新能源车型领域频频发出最新消息,先是C40 RECHARGE新车在海外正式发布,再是国内销售的XC40 RECHARGE车型价格调整,从之前的35.7万元调整至现在的29.9万元,调整幅度高达5.8万元。在现如今这个从传统燃油车逐步向电气化过渡的历史进程中,沃尔沃作为一个来自北欧的老牌豪华汽车制造商,在变革的过程中也逐步锁定了自身的发展方向。“线上直售”、“油电同价”这两个词在沃尔沃近期的新闻当中频繁出现,它们究竟代表着什么呢?
线上直售:传统4S店化身体验/交付中心
相信不少朋友们近期在短视频平台上也频繁刷到了关于XC40 RECHARGE新车的销售信息,这款在2020广州车展上就已上市的纯电车型,目前正通过沃尔沃官方网站直售的方式进行销售。此前,沃尔沃V60旅行车也开启了线上直售的销售模式,直到XC40 RECHARGE新车上市,沃尔沃也进一步确立了未来纯电车型将统一采用线上直售模式的开端。
沃尔沃品牌线上直售模式顾名思义,线上直售,意味着用户想要购买XC40 RECHARGE新车的话,只能通过线上下单来购买、而非通过传统4S店途径购买。此前,线上直售的模式多存在于造车新势力品牌,比如特斯拉和蔚来等车企,它们分别是通过线上直售、开设线下体验店,再以地区为单位设立区交付中心、售后中心...而沃尔沃的线上直售模式,则与特斯拉和蔚来等品牌稍有不同…
沃尔沃线上直售流程主要区别之处在于,作为一个传统老牌豪华品牌,沃尔沃在国内市场中已经拥有大规模的4S店渠道,因此在直售模式下,它根本不必再单独设立体验中心、交付中心和售后中心,这些全都可以依附于现有的经销商网络来执行。变化的只是用户的每一步动作,包括订车、试车、提车、维修或保养等动作,均采用线上提交的形式进行操作。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也会是沃尔沃直售的厂方对接人,而非每家4S店的工作人员。
沃尔沃品牌4S店先来看看,线上直售模式,对于用户而言有哪些好处呢?我们都知道,在如今这个时代,传统经销商也在面对转型,消费者对部分传统经销商的不满意,很多来自不标准的服务、或者不透明的价格。线上直售,则会在车型价格、服务标准这两方面进行统一。换言之,用户买车不用再对接不同的经销商,而是统一对接沃尔沃厂方,少了中间商赚差价、自然也会减少更多的顾虑。
沃尔沃品牌4S店那么,线上直售就意味着传统4S店的消亡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是现阶段,沃尔沃品牌依然有大量的新车依然需要通过线下销售的模式进行。其次,即便在未来沃尔沃进一步扩大了线上直售车型的比例,4S店依然还需承担线下体验、交付、维修保养等一系列动作的执行。线上直售模式的推进,关键在于提高服务标准、确保用户体验,而非单纯的形式化改变。
油电同价:在不同能源模式下确保相对统一的产品体验
3月3日,沃尔沃公布了XC40 RECHARGE车型的最新官方价格,从2020年广州车展上公布的35.7万元调整为29.9万元,调整幅度高达5.8万元。单纯从字面理解的话,会让不少朋友们误以为沃尔沃做了一次“官降”。但实际上,沃尔沃是通过调整用户权益包、将原有的用户权益作为选装的形式进行售卖,现阶段购买XC40 RECHARGE车型,选装尊享权益包的价格刚好也是5.8万元。
沃尔沃XC40 RECHARGE简单来说就是,先前用35.7万元购买XC40 RECHARGE时,用户可享受“终身免费换电、终身免费流量、终身免费基础保养、终身免费质保、终身免费道路救援”等服务,如今用29.9万元购车的话,享受到的用户权益范围变成了“3年3次免费基础保养、3年免费质保、3年免费道路救援、4年免费媒体流量和终身免费基础流量”。而如今,用户依然可以通过选装5.8万元的尊享权益包,来获得之前的一系列“终身”权益。这么一算,反而是给购买XC40 RECHARGE的潜在用户们提供了更多一种的选择,性价比来得更高了一些。
沃尔沃XC40 RECHARGE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波操作呢?这就引出了它在这次价格调整之际抛出的“油电同价”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同样是XC40,在配置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它们的油车版本和纯电版本售价会定在同一水平。目前沃尔沃XC40 RECHARGE仅有1款车型:四驱智雅运动版,售价29.9万元。你知道跟它配置水平几乎相当的燃油版是哪一款吗?是沃尔沃XC40 T4四驱智雅运动版,厂方指导价35.48万元。基本也就是沃尔沃XC40 RECHARGE选装了尊享权益包之后的价格。
沃尔沃XC40 RECHARGE“油电同价”成为了沃尔沃给出的一个承诺,也就是说,未来再有基于燃油车而来的纯电版本车型的话,它的定价也会参照相同配置水平的燃油车版本价格。厂方暂时并未透露接下来会是哪款车型来执行这一定价策略,但在群雄逐鹿、多种能源形式并存的今天,沃尔沃像是给不少厂方做出了一个能够保障商业运作健康性的例子,值得其它汽车品牌效仿。
外界影响:打造自身品牌独特性才是立足之本!
近期,围绕新能源汽车、新势力造车企业的新闻不断,宝马iX3调价、特斯拉车型频繁调价、国家及地区针对新能源车型的政策不断调整、新能源车型销售势头逐步提升…种种外界因素,想必也都会对沃尔沃品牌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在现场采访沃尔沃汽车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裁钦培吉先生时,他也向我们分享了沃尔沃品牌对市场变化的一些看法。
沃尔沃汽车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裁钦培吉核心观点就是,打造以及维持品牌的独特性,只有让品牌牢牢抓住了用户、才能在时代发生变革的过程中持续占据有利的态势。不管是在燃油车时代、还是新能源时代,沃尔沃品牌的核心优势都是安全、健康和环保,沃尔沃品牌也始终拥有比较明确的用户群体,他们在考虑购车、换购的时候,甚至会将能源形式排在对安全、健康和环保的追求之后。当一个汽车品牌的标签足够强,就足以吸引用户,而不是单纯地凭借能源形式的转变来把握用户。
沃尔沃XC40 RECHARGE我们能看到,即便是像特斯拉和蔚来这种已经在新能源车型领域拥有较高呼声、甚至还在不断创造更多可能性的新势力车企,依然还在探索如何打造品牌自身的独特性。可以简单理解为,处于上升期的车企往往能够表现出更多的感染力,而当一家车企的发展逐步趋于平稳之后,又该如何去巩固优势、发展创新,似乎才更加考验这家车企的生命力。
沃尔沃C40 RECHARGE沃尔沃C40 RECHARGE沃尔沃C40 RECHARGE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2日,沃尔沃在海外发布了近期的第二款纯电车型C40 RECHARGE。与此同时,沃尔沃国内官网也同步开始接受这款新车的预订信息。不同于XC40 RECHARGE,C40 RECHARGE将只会推出纯电版本车型,它将会在2021年下半年正式在海外市场进行交付,后期也将会正式引入国内市场。届时,它也将会进一步丰富<a
新能源汽车迎来质变时刻
政策持续支持、市场逐步认可、技术不断提升、体系日渐完善——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循环愈发成形
随着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天然的使用成本优势,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认可度显著提高,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节点
新能源汽车产业很大程度上处于“总体过剩,但优质产能稀缺”的结构性过剩,对于这种状况,不能简单搞“一刀切”
相对于产能过剩,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更严峻挑战是小和散。
“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是投资界的一句名言。
新能源汽车似乎正是这样一只“猪”。不但小米、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先后入局,一些房地产企业也玩起了跨界造车。传统车企更是不甘落后,纷纷加快转型步伐,努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出更大音量。
与资本热捧形成呼应的是,新能源车市持续火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3万辆和179.9万辆,累计销量的渗透率接近11%。这意味着,每销售10台汽车,便有1台是新能源汽车。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势、技术弱势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变,建立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其中,动力电池技术全球领先。
智慧芽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总申请量的66.79%,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国之一。
政策持续支持、市场逐步认可、技术不断提升、体系日渐完善——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循环愈发成形。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引领者。”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
2012年国务院发布实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正式拉开了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大幕,历经“十年磨一剑”,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政策、市场、技术的三轮驱动下,进入量变引发质变的临界区。
中国汽车产业借助新能源赛道实现“换道超车”的愿望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要剖析各路资本为何争先恐后布局新能源汽车,有两大背景不得不提。
其一,从数据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据赛迪研究院统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已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仅约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1%。
其二,我国对新能源车的财政补贴不断退坡、且补贴对象已由制造商转移给用户,部分新能源车企依靠吃补贴获利的路径基本被堵死。
此背景下,对投资回报和商业风险颇为敏感的社会资本依然大举涌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特别是百度、小米、大疆、滴滴等科技企业相继入局,更值得关注。毕竟商业跨界本就风险较高,而造车又被公认为投资多、难度大的项目。多年来,全球汽车格局高度固化,鲜有后来者能取得成功。
看似不合理的现象背后,有一个解释最具说服力——资本充分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出台的国家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还是出台的新版“双积分政策”,抑或是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都是重大利好。
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这是新能源汽车第一次出现在政治局会议上。”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和支持,信号已经很直白。
更长远看,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车很可能迎来行业高速增长期。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我国汽车产业面向2035年发展的六大目标,第一条就是:汽车产业碳排放于2028年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加快发展新能源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统汽车由三大件组成: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三电”,只有底盘能应用到传统汽车的技术基础,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打造一条全新的产业链。这让此前许多和传统汽车行业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干系的行业企业能够深度介入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当中。
尤其是随着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有点偏离传统汽车的“车”的属性,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科技产品。这也解释了新一轮的新能源造车热背后,为何屡屡有互联网大厂的身影,因为新能源汽车给了它们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的舞台。
随着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天然的使用成本优势,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认可度显著提高。
根据交强险数据,2019年私人新能源汽车增加量占新能源汽车总增加量的比重达到54.3%,2020年这一比重迅速增长到71.5%。
这其中,非限购城市的政策约束性小,更能说明问题。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私人新能源乘用车在非限购城市和限购城市的销量分别为60.7万辆和30.3万辆,约为2:1的比例,非限购城市的购买比例较高。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正处于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节点,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说。
多重利好加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程度超出了预期。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可以冲到250万~300万辆。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所设定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20%的渗透率、500万辆销量的目标,很有可能在2022年或2023年就提前实现。
“这样的市场前景,对资本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沈进军说,这一过程中必定会有许多竞争者被淘汰,但的行业竞争格局仍处于“战国时代”,谁能最后“称王”远未盖棺论定。
“这就如同参加奥运会一样,人人都知道最后能获奖牌的只有三个人,但谁也不会轻易放弃去参加比赛的机会。毕竟没到终点,谁也不知道最终谁会站上领奖台。”在他看来,这或许可以解释各路资本为何格外钟情于新能源汽车。
诱人的赛道,挤满了各路掘金者。在助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产能过剩问题可能愈演愈烈。
业界通常将产能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的正常值区间为79%~83%,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足;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
基于乘联会预测以及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在建项目及车企产能计划,赛迪研究院认为,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预计可达3661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预计为530万辆。以此计算,届时产能利用率仍将位于14.47%的低位。
采访中,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等业内人士表示,产能过剩无疑会引发资金、土地和人才等资源要素的闲置与浪费,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尚未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要更多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
首先,规划产能不等于实际产能。
有业内人士分析谈到,所谓产能利用率,简单理解,就是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应当是实际产量与实际产能之比。但一些分析在计算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时,用所谓的规划产能来代替实际产能,是不准确的。
“大量的规划产能只存在于文件里或PPT中,现实中并不存在。”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实际产能并没有权威统计,但远小于规划产能是确定无疑的。因此,实际的产能过剩程度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严重。
其次,产能过剩为行业质变打开空间。历史上,不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产能过剩或者所谓的“泡沫”,但往往正是这一现象为行业实现自我淬炼和提升倒逼出动力和空间。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美国掀起互联网技术革命,在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也要看到,在此过程中,美国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互联网产业领导者。凭借着优势地位,美国制定了全世界互联网大部分的标准体系、游戏规则,获得巨大话语权。
国内来看,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兴起时,国内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一度多达数百家,行业出现较多泡沫。“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相关企业不断研发新技术,掺硅补锂技术、干法生产工艺、刀片电池等纷纷亮相,推动我国动力电池技术迈上新台阶,并催生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池企业。
采访中,专家们强调,在国际汽车标准体系中难觅中国标准的身影,我国制定的多项动力电池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这与我国动力电池技术实力的提升不无关系。
“换一个角度看,出现产能过剩,反映出资本对这个行业前景的看好。毕竟,一个没有前途、无人问津的行业,是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沈进军强调,市场经济的要义是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出现泡沫,竞争才会激烈,通过竞争才能打造和筛选出强者,进而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最后,化解产能过剩不宜简单“一刀切”。从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看,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少数头部企业产销两旺,大部分企业表现不佳,甚至生存艰难。
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高于4万辆的8家车企占据了近三分之二市场份额。绝大部分品牌月销量不足1000辆,个别企业产销仅为个位数。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谈到,从新能源汽车销量主要集中于头部优质品牌的现象不难看出,终端市场对于优质产能的判断力是有的。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逐步暴发,稀缺的优质产能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明显。
“市场表现冷热不均,证明头部企业的产能过剩压力并不大,甚至是不足的。”在安庆衡看来,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很大程度上处于“总体过剩,但优质产能稀缺”的结构性过剩,对于这种状况,不能简单搞“一刀切”,而应区别对待。一方面,要遏制低端产能无序扩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对于有核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要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完善关键技术链条,助力中国车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新能源车汽车市场中占据优势。
“切忌一禁了之。”对于结构性过剩,比较理想的治理思路是投资门槛可以放宽,以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但产品上市门槛要提高,倒逼企业提升发展质量。
相对于产能过剩,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更严峻挑战是“小”和“散”,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弱”。
工商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有479家,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其中注册资本超过4亿元的大型企业仅占14.6%,注册资本小于4000万元的小型企业则占41.3%。
汽车行业不同于一般消费品,具有产业链长,研发投入大等特点,因此需要一定的规模效应。产业集中度不够,便难以培养出足够体量的头部企业来引领行业发展。
表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虽然连续六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但国内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也缺少明星车型和国际知名品牌。
更加紧迫的是,竞争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在全球减碳、电动化提速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前卡位的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是新赛道,而是各方都瞄准发力的主赛道。不少原本对电动化不太上心,或者“雷声大、雨点小”的跨国汽车巨头开始在这一领域频出实招:以ID系列为代表,大众汽车加速推进电动化产品的落地
如果说中国凭借着起跑早的优势占据了一定的先机,那么当跨国巨头动真格了之后,小而散的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否在这场“正面硬刚”中将优势变成胜势?
挑战显而易见。“无论是制造技术、资金实力、研发能力还是产能供给方面,跨国汽车巨头都占据优势。”
以研发投入为例,作为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代表,“蔚小理”三大新势力持续保持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9%。尤其是主打智能科技的小鹏汽车,研发投入占比更是逼近21%,远高于大众、戴姆勒、丰田、宝马等国际巨头4%~6%的研发投入占比。但即便如此,前者一年的研发费用也不过十多亿元人民币,而大众汽车仅仅为一个MEB电动车平台就豪砸500亿欧元,这背后的创新能力差距不言而喻。
但优势也有目共睹。比如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就称赞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技术、产品和市场的“三个突破”。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和产业链优势。”瑞银中国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巩旻分析说,美国在技术方面有优势,但制造环节成本偏高;欧洲消费环境较好,但在电池、自动驾驶等方面有所缺失;日韩在电池及原材料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其他方面较弱。
“在不计算补贴的情况下,中国产品的成本比欧洲同级别产品便宜20%~60%,证明了我们的成本优势;在制造环节,我们的产业链规模、完整性和制造效率都更好,展现出强大的全链条综合竞争力。”
因此,尽管并不容易,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依然有足够的机会去实现“换道超车”的远大抱负,关键是要让整个行业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行业主管部门明确表示,要从四个方面推动新能源车企做大做强。
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是加强推广应用,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好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也要抓好公共领域汽车全面电动化的城市试点。
三是促进跨界融合,推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的融合发展。
四是提升产品质量,在质量安全、低温适用等各方面提供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形象。
“这些举措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用更高的发展质量应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沈进军谈到,比如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面对全球电动化趋势,中国车企单打独斗或小打小闹的做法,显然跟不上时代步伐。而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兵力进行技术、产品、市场的突破,既可以提升品牌竞争力,又可以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
采访中,业内人士谈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历经多年积淀,正以喷薄之势开启行业发展新未来。在经历补贴退坡的阵痛后,又遭遇海外巨头的正面竞争,面对汽车业大变局,中国汽车强国之路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可以预见,随着各项举措的深入推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从注重规模效应向注重发展质量的关键转变。
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如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惜灵]投稿,不代表共度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oduck.cc/cshi/202501-49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共度号的签约作者“惜灵”!
希望本篇文章《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如何》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共度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如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如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我...